天腊之辰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期间充满了与道教人物诞辰有关的神仙传说和风俗习惯。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
隋代杜台卿在 《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 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 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仙、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新年,道教有五腊良辰的信仰,正月初一是道教天腊之辰。道教认为一年中的这几天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在民间,大年初一有很多迎接新年的活动。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挂桃符等风俗都跟道教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燃放爆竹的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的驱逐山魈恶鬼,变成了迎灶神、接祖宗、接财神的仪仗。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三元五腊”的说法,而“三元五腊”都与道教关系密切,很多民间传统习俗都受到了道教文化影响,天腊也不例外。提起三元节的来源很多人可能有所了解,而对于五腊节的由来可能就知之甚少了,很多人对道教的五腊,特别是对“五帝考校定福报”了解并不多。
正月初一(春节)是天腊,此日五帝会於东方九炁青天;
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此日五帝会於南方三炁丹天;
七月初七(乞巧节)是道德腊,此日五帝会於西方七炁素天;
十月初一(寒衣节)是民岁腊,此日五帝会於北方五炁黑天;
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王侯腊,此日五帝会於上方玄都玉京。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五腊日为“五帝攒会之日,此日酆都北阴天帝考校鬼魂,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
可见,五腊的正月初一,天腊之辰也是道教醮谢祭祀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应在礼敬神明祖先的同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德性,为善去恶,进于同道。
五腊在道教的地位与“三元节”相似,故而在民间有“三元五腊”的说法。三元节三官大帝赐福赦罪解厄,五腊日便是五帝校定生人延益的良日。
《赤松子章历》卷二有:“王长谓赵升真人曰:子知五腊日乎?赵升真人曰:吾于鹤鸣洞侍右,闻先师与郁华真人论之,五腊日者,五行旬尽,新旧交接,恩赦求真,降注生气,添神请算之良日也。此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也。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此日可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今故明传妙旨,可宜勤行之。”
如此可见,五腊日在道教其实是“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是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斋戒沐浴,朝真行道的好日子。